紅寶石的珍貴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它產量的稀少,每年產出的紅寶石中能有較好品質的更是屈指可數,大多數的紅寶石還是或凈度一般、或顏色一般、或體積太小的普通紅寶石,也印證了紅寶石“十紅九裂”的說法。紅寶石的裂隙不但影響美觀度,還會對其耐久性產生一定影響。為了是品質一般的紅寶石也躋身于高品質之列,各種優化處理技術就孕育而生了,充填處理就是一種常見的紅寶石處理技術。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什么是紅寶石充填,如何識別紅寶石充填?
充填處理是指用油、人造樹脂、玻璃或其他聚合物等硬質材料充填和掩蓋結構疏松的寶石表面的縫隙、孔洞,通過這樣的方法來達到增加透明度和耐久性的目的。對于紅藍寶來說,在1980年代到2000年初,人們經??梢钥吹焦璨AС涮畹募t寶石;2004年起,硅玻璃被高鉛玻璃取代,成為了主流人工填料。傳統的高溫充填處理紅寶石中殘留的充填物成分主為硼質鈉鋁玻璃、鋁硅酸鹽玻璃等,它們在高溫和可控氣氛下形成一種多組分混合的次生熔融體,對紅寶石的裂隙起到修復和愈合作用,并不同程度的提高了紅寶石的凈度和透明度。
1. 傳統注油(膠)或紅油處理
取裂隙發育之紅寶石原礦或經熱處理后之紅寶裸石,浸泡于特製之有機油中,或置于壓力罐中加壓,使油(膠)滲入內部,以達到淨度提升之目的。目前臺灣市場上此類型處理之紅寶石,大約有五成以上,更有電視購物公司為求自保,避免與消費者之糾紛,要求廠商自備之鑑定書須加注「淨度優化」之新名詞,可見此類型處理之紅寶石在臺灣市場上之普遍。
2.鉛玻璃充填處理
低檔紅寶石,通常透明度差、裂隙較為發育,這樣的紅寶石,商業價值不高。個別不良商家會利用玻璃對低檔紅寶石進行充填,來達到掩蓋裂隙并提高透明度的目的。這種方法還可以用在鉆石的充填處理中。這類高鉛玻璃材料的高溫粘度和軟化溫度偏低,具良好的流動性,較強的浸潤能力,較高的粘結強度。經中溫加熱條件下(600~680℃)充填處理后,可使紅寶石中的裂隙得以較好的填補和愈合,并能有效地改善紅寶石的凈度和透明度。
充填處理紅寶石的表面形貌特征十分典型,即高鉛玻璃充填物呈不規則網脈狀、斑塊狀沿紅寶石原裂隙處連續分布。高鉛玻璃充填物與紅寶石基體的邊界清晰,未出現玻璃充填物與主晶裂隙面局部熔合現象,且整體充填度較高。
在暗域場下(或光纖燈側向照明),隨樣品轉動方向不同,沿充填處理紅寶石原裂隙處,不同程度地出現類似充填處理鉆石內部所特有的藍色、藍綠色閃光效應,并伴有呈面狀分布的扁平狀氣泡群。這是鑒別高鉛玻璃充填處理紅寶石的重要依據之一。
目前國際市場上呼吁限制鉛玻璃充填紅寶石的銷售,這種利用鉛玻璃將破碎紅寶石膠結起來的人工制品在高溫環境下,還有可能使得內部鉛玻璃析出而對人體造成傷害!
3.硼酸鈉充填處理
紅寶石是大自然的精華,在其生長的數億年間,總會經歷這樣那樣的事情,導致紅寶石中會出現色斑、雜質、包裹體、裂隙等等,這些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紅寶石的價值。通過在熱處理的過程中加入硼酸鈉,不僅可以使寶石受熱均勻,還可以使得表面的裂隙得到充填,成功的提高紅寶石的透明度。
較早時期的充填材料硼鹽(Xa28405(OH)45’SH20)是無色半透明的晶體或白色結晶粉末,在空氣中容易失水風化,當加熱到650K左右時.會失去全部結晶水轉變成無水鹽,當加熱到1150K時熔成玻璃態。熔融狀態的硼砂能溶解一些金屬氧化物,并據金屬種類的不同而顯出特征的顏色。最初是作為紅寶石熱處理的一種熔劑,在熱處理時.呈非晶態殘留在寶石的裂隙和孔洞內而形成充填的效果,而不是特意作為紅寶石的充填物。
這種充填處理在實際的鑒別中具有很高的難度,加熱硼酸鈉的過程中,硼酸鈉會融化并與紅寶石生長在一起,在鑒別中像極了熱處理,極具迷惑性。
如何識別紅寶石的充填處理
充填處理紅寶石有熱處理紅寶石的各種內含物特征:色帶邊界模糊、低熔點晶體包體圓化、熔蝕凹坑等等;部分產地紅寶石還可見云霧狀水鋁礦包體;熒光特征;玻璃充填處理還可見異常閃光等等常規方法來識別。
圓化的晶體包體
此外,還可以借助大型儀器來識別,比說說用LIBS或者ICP-MS都可以打出這些充填物的化學成分,如鉛(Pb)。
說到這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紅寶石的熱處理和充填處理有重疊,也就是在紅寶石的熱處理中會有充填處理,充填處理中也少不了熱處理的身影;所以建議在購買任何寶石的時候都要向專業人士咨詢,除了熱處理和充填處理會重疊,還會將合成紅寶石進行擴散處理、合成紅寶石染色、淬裂處理合成紅寶石、拼合處理等等。
拼合處理
天然紅寶石的價值和經充填處理的價值是有很大區別的,如何鑒定出充填處理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利用紅外光譜儀或拉曼光譜儀等大型先進儀器可以輕易檢測出,但是要光憑肉眼是很難發現的,所以在購買紅寶石的時候,一張權威的鑒定證書是非常必要的。